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8篇
  免费   667篇
  国内免费   561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283篇
地球物理   1551篇
地质学   1108篇
海洋学   617篇
天文学   575篇
综合类   328篇
自然地理   46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1970年以来华东地区地震活动主体区的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特征从时序演化和空间分布两方面作了分析,发现该地区地震在时序上存在前后两个演化过程相似的活动时段,并在空间分布上有着较好的分区性,地震活动主体区域存在明显的迁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华不地区今后地震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992.
总结了中国地震学会2000年的工作,内容包括中国地震学会2000年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工作和科学普及工作;介绍了中国地震学会2001年来的学术活动计划。  相似文献   
993.
川滇地区7级大震前中强震震源机制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 70年代以来 ,川滇地区发生的 8次 7级大震前 5年内 ,发生在大震孕震区和震源区内的中强震震源机制解时空分布。结果表明 ,最早中强震发生在大震震源区或其附近 ,其发震应力场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 ,与大多数大震发震应力场一致或接近。大多数中强震震源破裂特征与大震明显不同。之后有多次中强震发生在距大震震源区较远的大震孕震区内其他地方 ,它们的发震应力场往往经历了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大震应力场一致与不一致的多次交替变化。大震前最后 1个中强震也发生在距大震震源区较近的地方 ,其发震应力场与大震发震应力场明显不一致 ,偏转了 30°~ 5 0° ,或更多 ,大多数也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不一致 ,有的中强震发震断裂破裂特征与大震不一致。大震前中强震震源机制的变化 ,反映了大震孕育过程的不同阶段 ,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时空调整变化和增强过程 ,以及由此引发的构造断裂异常活动 ,揭示出与大震发生有关的应力场和震源破裂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994.
Local time variation of geomagnetic transfer func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ocal time (LT) variation of the geomagnetic transfer function at the 32-min period was examined for observatories distributed worldwide. Two distinct variation types (types 1 and 2) were found in the real part of A. Type 1 is conspicuous at lower latitudes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 is small, whereas type 2 is found at higher latitudes and has its maximum in summer. These two types of LT variation are seen globally and are conspicuous when solar activity is high. The amplitudes of both types of variation vary from 0.018 to 0.078, and are independent of the mean values at each observatory. These values are relatively small, but the amplitude of Chambon la Foret is larger than the mean value, which shows that Au changes its sign in local time. The amplitudes of type 1 and 2 variations decrease and increase with geomagnetic latitude, respectively. These features suggest that they are generated by some global external fields. The most probable cause is the Sq field, although the Dp field may contribute to type 1 variation. On the other hand, for the islands of the Pacific Ocean at low latitudes, such as Honolulu and Chichijima, the type 1 variation appears not in the real but in the imaginary part of A, which suggests that currents induced in the ocean also contribute to the local time variation.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冰退速率和奈拉湖湖相沉积物中的硫浓度分布特征推算了奈拉湖的沉积速度。以硫元素浓度作为湖相沉积物中生物活动强度的指标,对比了西南极长城站地区西湖沉积物和东南极中山站奈拉湖沉积物中生物活动强度的变化趋势,并与D10冰芯中反映海洋生物活动强度的指标CH3SO-3的浓度变化趋势作对比。结果表明,4000aB.P.以来三者的历史变化趋势是明显一致的,1850~1150aB.P.是生物活动的最宜期,这是全球环境变化在不同地点、不同类型沉积物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996.
地震活动的随机标度和非线性标度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把地震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研究了地震活动的随机性质.当不考虑震级范围时,全球地震活动、人震的余震和区域震群均有以幂次律为特征的长尾现象.地震的强度由震级确定,具有一特定震级的地震可形成一个地震活动系列,很多这样的地震活动系列就形成具有各种震级的地震的集合.不同地震系列间的统计特征由随机标度来表征,随机标度表明了由地震震级分类的不同地震系列间统计时刻的标度关系.为了统一地方、区域和全球地震活动性的统计特性,引入了非线性标度率.  相似文献   
997.
小江断裂带中段的北东向断裂与断块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军  俞维贤 《地震地质》1997,19(3):12-210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西支断裂间存在的NE向断裂是在第三纪NE向断裂的基础上,于第四纪中晚期开始新的活动,并具有左旋走滑运动的特征,有些在全新世仍有活动。它们的活动从属于小江断裂带的整体左旋走滑运动,其运动幅度和速率比近SN向小江东西支断裂小得多,但是由于它们的运动,使主断裂产生弯曲或阶区,形成有利于应力和应变集中的障碍。夹于东西支断裂之间的断块被NE向断裂切割为多个次级菱形和梭形断块,这些断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对断裂分段和地震孕育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亚洲中东部岩浆岩网络状分布与塑性流动网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1997,19(3):44-247
亚洲中东部的岩浆岩分布具有明显的网络状特征,共轭相交的岩浆岩带构成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不同的岩浆岩网络系统。岩浆岩网络受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网络的控制,是塑性流动带剪切变形、摩擦热效应及带内介质弱化、轻化,以至促成地幔上隆和岩浆上涌的结果。根据“塑性流动-岩浆岩”网络,推测了不同地质时期大陆构造变形的驱动边界、驱动力方向和古构造应力场,并探讨了网络构造的演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9.
宜宾,沐川4次5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至1996年四川宜宾、沐川地区发生了4次5级地震。给出了这4次5级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4次5级地震前的小震活动特征表现为成团成丛,震群活动,频度变化和低b值异常等,但异常出现情况在4次5级地震前有明显差异。4次5级地震的余震分布区较窄。计算了4次5级地震的10种序列参数.并与1970年至1973年马边、雷波地震序列参数类比,出现明显异常的均在震群序列的首进序列中表现显著.有一定的震兆意义。最后对四川盆地南缘附近地区未来地震势态进行了初步推论。  相似文献   
1000.
长江三峡水库入库站寸滩的水沙主要来源于长江上游金沙江和嘉陵江。其中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的40.7%和52.7%来自金沙江,这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关系重大。该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且有加重趋势,这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对此提出五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